
自2011年7月19日央視《消費主張》節目曝光了“停產醋廠專賣包裝 來歷不明山西醋疑為醋精勾兌”后,消費者被“變味”的山西老陳醋熏了半個多月。隨后那句聳人聽聞的“市面上的山西老陳醋95%都是勾兌醋”有了官方回應和聲明,截至8月8日,媒體也紛紛進行了求證和深思,各種聲音不斷。其實早在2004年2月8日,山西老陳醋已經度過了一個“黑色星期天”,3家小作坊式的醋廠是以冰醋酸勾兌山西老陳醋而被中央電視臺曝光……對此,有消費者表示很無語,“當年出事后也有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種種措施、保證,言猶在耳,勾兌之聞再現,現在是退回到原點,還是退得更遠了呢?企業不自律,政府不監管,種種措施,流于形式,造假企業屹立不倒,為什么?只能說我們消費者實在太可愛了。”
“金名片”純度不夠 怕煉
“勾兌”事發前一個多月,《山西晚報》在一篇報道中還欣慰地表示“新一代釀醋人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還不忘創新,在樹立醋文化品牌的同時,以多元化的醋產品占據全國醋市場……”這是該媒體記者在采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山西老陳醋集團董事長郭俊陸所建工廠化博物館“東湖醋園”后所感。而郭俊陸在此次“勾兌”事發后接受《山西日報》記者采訪時依然力挺“山西老陳醋”是嚴格按照工藝規范生產,產品優質穩定,同時呼吁企業要發展壯大,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由此我們也不難品出點“酸味”——真品老陳醋由于銷售渠道等原因無法百分百占據市場各個角落,貼牌盜名偽劣老陳醋廉價滲透群眾生活導致“醋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被視為山西“金名片”的老陳醋含金量不足讓人很無奈。
這幾年,只要山西老陳醋的“醋瓶子”一打翻,山西省醋產業協會會長曹文杰就會被媒體包圍,2010年7月曹文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坦承山西醋行業小企業作坊多如牛毛,更有甚者個別小企業、小作坊打著山西老陳醋的牌子干一些非法的勾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由于一些小企業制假販假、并在市場上對大企業形成價格競爭,整個山西醋業生產企業良莠不齊的現狀,是阻礙山西老陳醋發展的一大弊病。另有業內人士說,山西醋企業在經過兩次大規模的市場整頓后數量已經銳減,行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規范,但從今年“翻新”后再度上演的“勾兌”事件中看出,那些夾縫中求生存的小企業仍然唯利是圖,完全不顧及消費者的利益,更沒有毀掉“金名片”自己也無生存希望的遠見。曹文杰在采訪中多次提到了2009年底山西省正式實施的“醋八條”(《關于促進山西醋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醋八條”中有“對分散的小醋坊進行集中連片改造,經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作為示范基地推廣”的明文規定,至于規定貫徹是否到位,從正在發生的“勾兌”事件來看答案是否定的,是由于條款出臺時間尚短,還是監管執行漏洞過多?相信多數人寧愿選前者。
消費者冷眼旁觀 無語
在連續經歷了各知名品牌被爆出種種“丑聞”后,消費者們似乎有了“處變不驚”的淡定,當得知有傳言“山西老陳醋只有5%是純釀造”后,天津的王小姐驚訝的表情只維持了一秒鐘,隨即就戲謔地反問:“哦,他們也推限量版了嗎?”可見,食飲行業的混亂現象已經讓消費者無語了,即便傳言已被當事人解釋為“誤讀誤報”、被省級監管部門“澄清”,但危險因子卻已植入人心,大家不說并不代表相信,能出言嘲諷證明還是“在乎”。北京的孫女士是喝粥都愛放勺醋的人,是不是“勾兌”她一聞一嘗就知,孫女士覺得其實,大多數消費者尤其是常買醋、愛用醋調節口味的人都是“明白人”,負面報道只是消費參考而已,現在的信息來源很多,什么牌子的老陳醋、哪里賣的老陳醋是好的、靠譜的,大家心知肚明,更多的人急的不是自己買不到好醋,而是一些部門任由假貨欺負人,當消費者是傻子!山西人周女士每逢探親都會把寧化府老陳醋帶回京,她說對這次的“勾兌”事件只聽了“一耳朵”,對所謂的“95%”驚悚報道表示質疑,周女士認為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醋瓶子”,有疏漏的地方就該加大力度去整治,因為一兩次“丑聞”就把國貨品牌拉下馬,就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嗎?作為山西人更作為普通消費者,周女士堅信家鄉的特產主流是好的,她希望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行業協會少點“聲明”,多點行動去“清理門戶”。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酒和污水定律”: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用老百姓的話解釋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滿鍋湯”,凡事破壞起來總要比建設容易得多,酒如此,醋也難逃此定律。記者 趙昀
-相關鏈接
食飲行業部分勾兌事件回放
【白酒】
時間:2010年1月
地點:南京
事件:5個品牌的知名白酒喝起來味道差不多,原來造假分子在用“金六福”酒進行勾兌。南京市雨花臺工商分局接到群眾舉報,會同雨花臺公安分局,一舉將兩個制假窩點依法搗毀,共查處涉嫌假酒6438瓶,貨值金額約110萬元。
【香油】
時間:2010年3月
地點:河北
事件:邢臺市質監局稽查隊接到舉報稱,寧晉縣某村民在自家地下室無證生產“瑞生”牌香油,除長期在本村及鄰近鄉村銷售外,還銷往周邊縣市的個體商店、超市和飯店。執法人員在寧晉縣一戶村民家的地下室里發現一窩點,經取證核實,該窩點長期用香油精和其他油脂勾兌香油,執法人員當場將其查封。
【醬油】
時間:2010年4月
地點:沈陽
事件:沈陽市于洪區造化地區一處生產假醬油的窩點里勾兌假醬油變身“名牌”,造假者用山梨酸鉀兌上黃原膠、焦糖、工業鹽然后加上涼水,裝在大品牌的醬油瓶內就變成了“名牌”醬油。
【鮮榨汁】
時間:2010年7月
地點:福州
事件:福州通湖路某知名私房菜館,售價48元一扎的木瓜汁,服務員宣稱其系新鮮木瓜榨出。但是如果你到實際操作間,看到的則完全是另一景象:工作人員僅使用了幾片木瓜,更多的是兌入一種名為“鮮榨果汁伴侶”的橘黃色液體和水。
【奶茶】
時間:2010年7月
地點:江蘇
事件:業內人士稱,市場上銷售的奶茶不少是用奶精、果粉、茶粉及廉價的珍珠果等物質勾兌而成的,奶茶其實不含奶而是奶精。奶精比鮮奶和奶粉便宜得多,口感較好,奶味濃郁。糖一般用的都是白砂糖,好點的店會用果糖漿,有的小店用蛋白糖,就是糖精,丟一點進去,甜味是白砂糖的十幾倍。茶分為茶葉包和茶粉,便宜的茶葉包,一包不到一角錢,沒什么茶味,貴的0.3~0.4元一包。
【高湯】
時間:2010年8月
地點:大連
事件:雞鴨湯和雞鴨沒關系,業內人士爆料,稱不少飯店用的所謂的雞湯、鴨湯與雞、鴨無關,而是用食品添加劑調制出來的。這種“神奇”的添加劑名為“一滴香”。
【月餅】
時間:2010年9月
地點:山東
事件:價值400元一盒的月餅,包裝與檢驗報告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在檢驗報告上標明的鮑魚味,在包裝上卻成了鮑魚餡,且在包裝盒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鮑魚。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類經銷行為涉嫌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