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場慘遭樓市“寒潮”侵襲。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133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365宗,成交面積5500萬平方米,環比減少40%,同比減少37%。
開發商拿地越來越謹慎。在中國指數研究院重點監測的100余家房企中,10月份僅中糧地產在上海有新增土地,其余重點監測的如萬科、保利、金地等房企均未在一線城市出手拿地。
房控不松 企業怎么辦
現狀:現金為王為主導,9城市零成交
“地王”已經徹底消失了。10月31日,武漢出讓12宗土地,10宗以底價成交,2宗進入競拍,溢價率低;11月1日,廣州原定于當天公開出讓18宗地塊取消12塊土地的出讓;11月4日,南昌市有13宗土地公開拍賣中4宗土地延遲拍賣,7宗土地以底價成交,另2宗溢價不到1%成交;11月9日,上海土地市場有5幅地塊出讓,但4幅地塊提前發布消息終止出讓,僅一幅地塊成功交易……
住宅地塊交易更為不堪。資料顯示,10月份深圳、廣州、武漢、成都、廈門、福州、吉林、洛陽、西安9個城市均無住宅地塊成交。而北京土地市場在經過10月份多宗地塊無人問津的冷清局面后,在11月份雖有爆發,但土地出讓金卻同比大幅下降40.81%。
“近期土地市場遇冷與當下經濟態勢、房企策略、政府態度有關。”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貨幣政策仍呈偏緊狀態,貸款未松,市場流動性沒有實質性增加,開發商資金成本仍在不斷升高,在現金為王的思想下,拿地還是比較謹慎的!
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姚玲珍對此也表示認同,她對記者指出,在未來調控政策與房價走勢還不明朗的情況下,資金較為充裕的開發商也在觀望,“或許到明年一二季度才會有較顯著的拿地意愿”。
收入減少 政府怎么辦
對策:復蘇企業活力,回歸實體經濟
土地市場不景氣,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中國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謝逸楓預測,“與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29397億元相比,今年至少下降30%以上,甚至要下降50%。”
自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后,土地出讓金收入基本劃歸到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及衍生的相關收入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例逐漸加重。在2010年全國8.3萬億元的公共財政收入中,土地出讓收入就達2.9萬億元。
孫立堅對土地財政的“走弱”卻表示出一絲欣慰,他告訴記者,其實在2008年以前并沒有土地財政這一說,金融危機重創實體經濟后,土地市場才逐漸火熱起來,以至于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柱,也就間接推熱了地產行業。
“只有實體經濟才能振興經濟,政府靠企業才能‘吃好飯’,賣地只能是輔助收入!睂O立堅指出:“溫州危機爆發后,中央已開始加快速度振興企業,如對中小企實行結構性減稅并出臺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等,復蘇企業活力,給地方政府‘開源’!
在他看來,實體經濟做好了,才能達到政府、企業、群眾的多贏,若依靠地產,獲利的只是政府與地產開發商,打壓的卻是下游產業與老百姓的利益。姚玲珍也表示,現在地方政府出路只有一條,就是要為企業減負,增加企業造血能力,這樣才能彌補土地財政的“損失”。
防止反彈 調控怎么辦
政策:大建保障房,允許自主發債
土地市場低迷,引起了一些憂慮。有分析認為樓市調控政策若持續下去的話,土地賣不出去,以后房子也會建得少,可能會導致供求失衡致使樓價反彈的后果,最后還是老百姓 “埋單”。
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就建議,要平抑房價就需要增加土地供應,應該“取消18億畝紅線,建立起真正的土地一級市場”。
對此,孫立堅和姚玲珍都表示,目前還不是取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時機。孫立堅認為,“用市場機制解決土地供應困難”是有道理的,但是目前房價高的大部分在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可用土地就那么一塊,是不動產,通過改善供給不太可行”。姚玲珍則認為,現在發展地產已經占用了很多農地,更重要的是現在“農業還未產業化”,要政府進行產業規劃和引導,提高產量等以后再適當調整。
“現在國家大力推行保障房建設,就是為了平衡以后的供需問題。”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保障房建設可以分流一批中低收入者,減少對商品房的需求。這樣在未來出現雙減的情況下(商品房供應減少、需求減少),也能達到供需平衡。”
在姚玲珍等專家看來,樓市調控政策需要長期性連續性地實施下去,才能讓樓價實質性地降下來。此外,政府對土地供應也要有個長期的規劃,建好土地儲備系統,以應對未來需求。對于地方政府財政拓寬財源問題,姚玲珍認為國家允許地方政府發金融債就是一個有力的扶持,“地方政府也可采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方式發展地方融資平臺,以支持地方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