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份揭示開發商囤地現狀的報告———《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淀評估報告》昨日在杭州發布。報告顯示,到今年底,房地產開發商囤地約10億平方米;截至2006年底,房地產業沉淀在土地上的資金約2.4萬億元。
該報告由焦點房產網委托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完成。主要撰寫人、北師大金融中心主任鐘偉表示,當前中國房地產業可用“資金為王、土地為禍”形容,“繼續維持既有決策思維定勢和市場供求狀況,對房地產業、金融業將是危險而巨大的賭博。”
所囤土地可開發3年
“囤地現象不是新近出現的,事實上,2004年前的囤地增長規模較此后更快。”鐘偉在搜狐網、焦點房產網主辦的“杭州土地招拍掛十年高峰論壇”上說,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近年來供應收緊、地價飆升。
鐘偉說,萬科、碧桂園、金地、河南建業等全國10大房開商是“囤地大戶”,其中實際土地儲備規模在1000平米以上的包括碧桂園、萬科、保利和招商地產,“10大開發商囤地總面積約1億平米”。
他表示:“開發商目前的囤地規模約可支持靜態開發4年或動態開發3年,也就是囤積了一個完整開發周期的土地。”
沉淀資金一半來自銀行
報告同時對沉淀在土地上的資金進行了計算。“房地產企業囤地的過程同時也必然是資金沉淀的過程”,鐘偉說。
報告估算,至2006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資金約2.4萬億元。在這些資金中,來自銀行信貸的可能高達1.32萬億。“也就是說,囤地帶來的資金沉淀,差不多一半源自銀行信貸;銀行每發放4元的涉及房地產貸款,就有1元被直接或間接沉淀在土地上。”鐘偉認為,“和房地產企業凈資產、凈利潤等指標比較,沉淀在土地上的銀行信貸資金已有一定風險。
地價并非房價關鍵因素
由于各地頻頻出現“地王”,使人們將房價上漲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地價上漲。但報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地價對房價的占比并不是推動房價的決定性因素。
報告估測,地價對房價的占比在20%~30%,“因此,單純從土地購置成本和房價形成看,不能顯示地價對房價的決定性影響。”
報告認為,地價影響房價的關鍵在于目前的土地開發、供應方式和規模,以及囤地的資金成本造成嚴重的供不應求,形成強烈的房價上漲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