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共財政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多個領域不斷加大支出,一筆筆“真金白銀”把我國民生事業推向更高水平。
據財政部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國決算,去年全國財政用于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方面的支出近3萬億元,同比增長21.1%,用于民生的支出合計占全國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
“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已大幅調整,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成為我國財政支出傾斜較大的重點領域。”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
教育成為財政第一大支出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也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2010年,我國教育支出12550.02億元,同比增長20.2%,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4.0%,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
財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我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全國1.3億農村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并免費發放教科書。同時,免除2900多萬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將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國家資助政策體系,提高高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為此,財政部日前聯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各地方當年土地出讓收入在扣除當年相關支出項目后,作為計提教育資金的土地出讓收益口徑,嚴格按照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
此外,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注重向農民工子女教育傾斜。為確保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日前中央財政下撥45.68億元,對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解決較好的省份給予適當獎勵。
財政支持醫改攻堅
2010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4804.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占全國財政支出的5.3%。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制度改革,以擴大改革范圍、提高補助標準;支持解決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
至2010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4.3億人,新農合參合人數8.3億人,總覆蓋人數超過12.6億人。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2011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將提高到90%以上。
醫改五項重點今年已進入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人們對此寄予厚望。據財政部透露,截至目前,2011年中央財政已累計下撥醫改補助資金1717億元。
社會保障網層層覆蓋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屢次上調、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擴大……我國加快編織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網。
白景明告訴記者:“社會保障和就業已成為我國財政第二大支出項目,連續五年以20%的速度增長。目前,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會保障范圍逐步擴大,促進就業支出大幅增長。2010年我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9130.62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0.2%。”
城鄉低保資金是困難群眾的“保命錢”。2010年我國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達到2311萬人和5228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今年年初,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指出,今年將支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由全國約24%的縣擴大到40%的縣,并將試點地區城鎮無收入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多渠道充實住房保障資金
2010年,我國財政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2376.88億元,比上年增長31.8%,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速改善城鄉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開工建設的任務將涉及資金上萬億元,可以預見,保障房支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將會貫穿整個“十二五”時期。
財政部在加大保障性住房資金保障力度的同時,還落實并完善促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并帶動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今年,財政部已累計下撥中央補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617億元。上半年以來,財政支出中的住房保障支出更是同比快速增長76.6%,達到1188.75億元。
文化教育支出同比增10.7%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強烈,文化消費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我國著力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改善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件。
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我國文化體育支出1542.70億元,同比增長10.7%,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7%。
此外,財政支出還用于擴大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數量,繼續加強大遺址、重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記者徐蕊、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