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第一關
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灣口,通過東海大橋與上海市臨港新城相連,和機場空港、外高橋港組成“三港三區”聯動發展的一體化網絡,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前沿陣地。經過五年的發展,洋山深水港如今共開辟出通往北美、歐洲、地中海、非洲、黑海的多條航線,通達世界上60多個國家或地區,貨物集散中轉的功能集聚顯現。
截至2011年11月,洋山港進境空箱總量達798萬標準箱,每天平均有6000多個空箱在進港后經過快捷的物流分送系統發往內陸口岸或地區。
作為一種特殊的入境物品,空箱在世界各港口間來往運輸,雖然不裝有貨物,但是極有可能攜帶各種動植物疫情。
“一定要把疫情消滅在入境之初!”上海檢驗檢疫局局長徐金記說,“盡管洋山口岸進境空箱疫情種類多、數量大、范圍廣、風險高,但我們必須克服萬難,千方百計守好第一關。”
逼出“洋山作業法”
日均六千多個入境空箱,依靠傳統的“等待報檢-出勤查驗-處理放行”的監管模式,必然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查驗工作的有效性必將大打折扣。面對嚴峻的空箱查驗形勢,怎樣利用現有的檢驗檢疫力量,不斷提升查驗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呢?
洋山檢驗檢疫局因地制宜,勇于創新,探索出一條集“分類管理+檢港聯動+口岸查驗+場站協查+機動應對”五種措施于一體的“洋山作業法”,不僅在海量的空箱中截獲大批動植物疫情,同時保證了口岸正常的物流中轉不受影響,取得了嚴格把關、便利貿易、企業滿意的多贏局面。
分類管理:洋山局通過整理記錄、分析數據,對轄區空箱持有人多年的查驗數據加以匯總,并綜合啟運港口、疫情截獲比例、重大疫情數量及企業管理水平等多項指標對承運企業進行評定等級,實施分類管理。對疫情截獲率低、信用度較好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快速通關便利;對于疫情高發、不積極配合處置、信譽較差的企業,擴大空箱抽檢比率。通過分類管理,空箱查驗的針對性顯著提升。
檢港聯動:該局依托檢港聯動運行機制,通過數據共享、資源共用,在空箱到港前就能獲取入境空箱的起運港口、承運企業、持箱人等種種信息,結合分類管理的評定記錄,制訂相應的查驗方案。在檢疫處理環節,和港區共同把關,嚴格執行帶疫空箱必須經過徹底處理后方才允許疏運出港的方案。
口岸查驗:在口岸查驗實施環節,該局憑借物流視頻監控系統,從空箱入境到港區卸存的第一道程序抓起,派足人手,規范作業,并對發現重大疫情或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空箱,實施扣箱、擴大抽查比率的措施,并根據疫情種類嚴格進行相應的檢疫處理。
場站協查:應承運人的申請,洋山檢驗檢疫局多次赴港外堆場,對約7000個空箱實施查驗,在嚴控疫情的基礎下,大大加快了進境空箱的流轉速度,為企業節省了上千萬元的物流成本,受到企業的由衷歡迎。下一步,該局將構建并完善“口岸查驗為主、場站查驗為輔”的基本框架,充分用好社會資源,多種手段并舉,進一步延伸進境空箱檢疫監管鏈。
機動應對:在防控登革熱和西尼羅熱疫情、監測日本核污染等階段性突發事件中,該局一方面抓緊技術和人員儲備,一方面要求國外堆場加強對輸往中國空箱的清潔處理工作,同時主動約談空箱持有人,通過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宣傳、提供相關業務咨詢、對重點企業進行單獨輔導等形式,及時取得行政相對人的理解支持,在上級指令發布后能第一時間順利實行臨時性監管措施。
走通華山一條道
經過五年的探索努力,洋山檢驗檢疫局不斷完善入境空箱查驗的“洋山作業法”,并鍛造出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檢驗檢疫隊伍,空箱疫情的截獲率連創新高。據統計,在五年來截獲的147733箱次空箱疫情中,植物危險性病、蟲、雜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為4.8萬箱次;嚙齒動物、蚊、蠅、蟑螂等病媒生物近2萬箱次。洋山口岸的進境空箱疫情不合格檢出量、檢出率在上海口岸始終保持第一,得到了國家質檢總局和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自古華山一條道。”洋山檢驗檢疫局局長朱金福說道,“面對日益增長的空箱檢驗檢疫工作量,我們別無選擇,唯有迎難而上,迎頭趕上。從五年的效果來看,‘逼’上華山的我們走出了一條坦蕩大道。”
展望“十二五”,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將進入攻堅階段。洋山檢驗檢疫人將繼續弘揚“崇檢盡責、服務至上”的上海檢驗檢疫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質檢總局“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十二字方針,為保護我國生態安全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上海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