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文家
子貢贖人的故事講,春秋時代魯國規定,凡魯國人看到本國人在他國淪為奴隸,可以將之贖回,費用由國家補償。子貢贖買了一個奴隸,但他“發揚風格”,拒絕了補償。世人夸子貢高尚,但孔子卻責備子貢阻擋了人們繼續贖買奴隸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講的則是,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人家酬謝他一頭牛,他收了下來,孔子稱贊弟子做得對,說以后魯國救人的人會更多。
【管理借鑒】從正反相對的這兩個故事看到,孔子對一種道德行為的評價,重點不在于細究好人好事背后是否有純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此種行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勵。如果一味地強調道德的高尚性,而忽視了好人好事應有的社會回報,那么道德行為就有難以為繼的危險。不求任何回報的道德標準固然高尚,但并非人人可為,也并非長久可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結合物質利益去做,任何時候只講精神獎勵,不講物質獎勵,甚至以精神獎勵來抵消和沖刷物質獎勵,人為地制造物質和精神的錯位和背離,久而久之便會使人們喪失精神追求,窒息進步的動力,即便是再好的道德行為也不會有人去光顧。管理也是如此,對公司和社會有貢獻的人和事,不僅要給予精神獎勵,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實實在在的地位和物質待遇,使貢獻者受到組織和社會的真正肯定,以此形成一個比工作比貢獻的良好風氣。并且對這種按貢獻(無論物質或精神)取酬的行為還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保障這種行為的長效性。《中國質量報》
趙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