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樹”進入“青春期”
第8屆全國六西格瑪大會熱議六西應用創新發展
□ 本報記者 杜 吟
分享成果,交流經驗,查擺問題,謀求發展。4月的南京,春意盎然。在風景如畫的鐘山腳下,一場質量盛會——2010年度全國質量技術獎勵大會暨第8屆全國六西格瑪大會吸引了近600名質量人在此匯聚。
圍繞著“質量技術——應用、創新與發展”主題,與會代表在4月27~28日兩天的時間內,分別在20多場“項目與經驗分享會”中,就目前我國應用六西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與突破、創新與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瓶頸:“青春”的煩惱
4月27日下午,一場名為“倡導者沙龍”的交流會,圍繞著“六西——瓶頸與突破”的主題進行,吸引了40多位質量人參與。“沙龍”分10個問題,從高層領導支持、管理模式整合、系統規劃、基礎構建、項目管理、激勵體系建設、企業文化等不同角度,對六西應用現狀進行了熱烈地討論。現場不時出現思想的交鋒、碰撞。而許多話題都是從實際應用六西的“瓶頸”深化開來的。
“在知識管理方面的薄弱點,可能會制約六西今后在中國的發展。”中航工業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質量管理部部長余鳳琴坦言,目前許多企業也培養了不少黑帶、綠帶,做了不少項目,每年也都有一些項目獲獎,但如何梳理這些知識,使類似的問題在今后的生產中不再重復出現,“好像我們做得不是太好”。
許多企業和專家提出的問題甚至更尖銳,也更具普遍性。比如,企業花錢培訓的黑帶,不到兩年就跳槽了;高層領導開始對此還有熱心,但一兩年之后又“變臉”了;因為人事變動,有些規劃和項目進行了一半就停止了;一些企業的成果撰寫和發布流于公文式的形式等。
“我們舉辦這個沙龍的初衷,就是想通過交流,探討中國今天推行六西格瑪管理所遇到的瓶頸問題,并尋找解決途徑。”在一手操辦這事的中國質量協會戰略部主任李文成看來,六西管理就像是中國企業引進栽種的一棵“洋樹”,近10年的時間,如今在中國已是枝繁葉茂,進入了“青春期”,但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同時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如果這些困惑不解決,六西管理就不能深入進行下去。”問題“沙龍”的設計者、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何楨說。
突破:創新正當時
正是因為困惑,所以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實踐。大會討論期間,許多代表認為:如今,在六西逐步融入中國本土企業文化的關鍵時刻,正是中國企業尋求創新,并在此基礎上力求突破的關鍵時期。
首先,是創新的大環境優良。中國質量協會會長陳邦柱在本次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十二五”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攻堅關鍵期,也是質量事業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依靠質量競爭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作為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之一,六西管理也必將日益得到企業的重視。
后來居上的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同其他鋼鐵企業相比,雖然導入六西管理只有三四年的時間,但至今,用南鋼董事長楊思明的話說:六西管理已經成為“讓南鋼發展得更有質量”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許多代表看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攀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為我國企業提振信心,用先進質量方法提升質量水平也增加了動力,這勢必也會迎來一個六西創新的高峰期。
其次,創新技術基礎條件基本具備。全國六西格瑪管理推進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六推委)主任弋輝認為,六西管理發展到今天,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同國外推行了幾十年的企業還存有差距,但在“廣度、深度上”卻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比如人才隊伍不斷擴大、實施企業不斷增多、項目數量逐年遞增、經濟效益成倍增加等。
對于弋輝所說的“廣度和深度”,全國六推委辦公室主任王麗琳更喜歡用數字解讀。這個專事“中國六西工作”的大忙人介紹,從2002年中國質量協會籌建全國六推委至今,中國企業推行六西的數量已由過去的四五百家發展到今天的四五千家;推進領域由制造業不斷向金融、醫院、電信等服務業拓展;黑帶考試、注冊人數由過去的零發展到今天的逾萬人;參會人數由從第一屆的100多人增加到今天的600多人;申報評獎項目從最初的幾十個到現在的300多個,由此可見六西格瑪在中國的蓬勃生機和發展基礎。
“因此,依靠創新,尋找突破口,而今正逢其時。” 王麗琳堅信,這一天“就在今朝”。
發展:本土化思考
又是一個“舶來品”,看你如何發展?在一些人眼中,六西格瑪管理如同當年引進的QC小組、5S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管理一樣,也是一個“舶來品”,但如何把這個先進的方法融進本土化基因內,也成了當今的管理者面臨的一道課題。
“從陌生到接觸到引進,再到創新和發展,任何‘舶來品’的消化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毫無疑問,六西未來的發展必須要結合中國本土化管理實踐,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之路。”深圳市協力中興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總裁邱模榮說,在這方面,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發布的《戰略導向的六西格瑪管理》課題,還因此獲得了第12屆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而本屆大會表彰的200多項獲獎成果,評選標準同樣也兼顧了“中國特色管理經驗”。
比如,在項目的實施上,隨著經濟發展對大質量環境的要求,過去實施的項目是單純的從改善產品質量問題入手,如今,結合經濟結構調整需要,許多項目已經擴大到交貨期、售后服務、節能減排等方面,并且大都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實際實施的項目,為六西方法本土化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即使是在一些世界性的難題上,中國企業也進行了探索。比如如何讓高層領導持續重視和支持六西格瑪管理,這是推行六西到達一定時期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海爾集團實施的“人單合一”原則下的“術、路、人”做法,同樣具有可資借鑒的“中國特色”。
作為海爾集團的資深黑帶大師,張德華解釋,所謂“術”:既是集團層面上的戰略目標;“路”:各下屬單位承接集團的目標;“人”:個人所承擔的分解任務等。如此“固化”標準體系,讓上、下層員工在良性軌道自然互動,形成常態化機制,使高層成為一個支撐體而不是“永動機”,這樣才能避免“只有領導親自參與,項目才能得到重視和支持”的尷尬困境。
陳邦柱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廣國外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的同時,也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經驗,如鞍鋼憲法、武鋼質量效益型道路、質量信得過班組、質量問題雙歸零、日清日高管理法等,這些方法源于我國企業特定的環境和管理基礎,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對此應認真加以總結,找出這些質量方法的內在規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方法,更好應用于我國企業。《中國質量報》
杜 吟